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苯甲酸钠生物毒性
苯甲酸钠(Sodiumbenzoate,SB)又称安息香酸钠,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及碳酸饮料产业中的防腐剂。多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直允许用SB作为食品防腐剂,zui大允许量在0.15~0.25wt%之间,在美国,SB的zui大允许量为0.1wt%。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,食品中使用防腐剂的现象十分普遍。过去曾认为SB对人体无毒,但zui近的研究表明,其可造成人体组织器官或机能的损害,具有遗传毒性,使染色体分裂出现异常,使染色体发生结构畸变以致断裂并且会产生肝硬化、肌肉损伤[4]甚至致癌[5],Tsay等发现SB能使斑马幼虫发生畸变。长期饮用含有SB的碳酸饮料易使儿童产生多动症。因此,SB的生物安全性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必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。
原子力显微镜(Atomicforcemicroscope,AFM)是1986年由G.Binning,C.F.Quate和C.Gerber等发明的。自发明以来它就被广泛应用于对单细胞、细胞骨架、DNA、蛋白质等生物样品及其相互作用力的研究。目前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SB致淋巴细胞形态及其膜超微结构损伤的影响尚未见报道。本研究利用AFM在单细胞水平提供有关SB毒性的可视化证据,并探讨其损伤机制。
2、实验结果 经AFM扫描成像,获得了正常淋巴细胞、与不同浓度SB作用不同时间后的淋巴细胞的拓扑形貌图(Topography)和误差信号图(Errorsignal),并分别对其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扫描分析,观察细胞数超过30个。检测结果发现,上述3种淋巴细胞均呈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改变。正常淋巴细胞呈较为规则的圆形,中间隆起,细胞表面总体较为平滑,高度在1.8~2.5μm之间,直径约为8~10μm。而与不同浓度SB作用后的淋巴细胞体积明显发生变化。高度减少,细胞表面形态结构更为复杂,中间部位出现明显破裂并且凹陷,呈“Y”型结构,边缘能观察到有细微损伤分布,并且随着SB浓度的增加,细胞形态进一步发生改变,呈中间凹陷状,细胞边缘向四周扁平铺展。细胞表面球状颗粒进一步增多,表面粗糙度增大,细胞高度明显减少,直径增加(高度由2μm逐渐减少至1μm,直径由6μm逐渐增加至12μm。对其局部小范围进行观察,AFM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胞膜密集的颗粒状突起物以及大量的孔洞,其中凹凸不平的细胞表面分布着大量小颗粒。选取不同细胞膜超微结构图的整个区域(5μm×5μm)进行测量,与SB作用后淋巴细胞的四个参数值均明显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:对淋巴细胞膜形成的大小不一的颗粒进行统计,经SB作用后的淋巴细胞膜形成的颗粒逐渐增大。同时,随着与SB作用时间的延长,淋巴细胞出现的变化与上述情况类似,即作用时间越长,细胞损伤越严重,淋巴细胞的表面粗糙度也逐渐增加。
相关文章阅读
相关产品